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09的博文

聖誕快樂

當全世界都在說巨龍蘇醒,巨龍更應該給自己兩巴掌警惕自己,一個失去精神依托的社會和民族,要靠什麽為自己的過去救贖?對未来的世界它又可以救贖什麽? 【2009】   徐家汇天主教堂明年将庆祝落成一百周年,这座大概是中国最著名的天主教堂,近日也伴随圣诞的脚步临近而让人感受到宗教气氛。然而,与它的所在地徐家汇商圈比起来,恐怕喜庆感觉还是比不上。   这是可以理解的,徐家汇是上海的重要商圈,而今天的上海,任何一个商场外头里头,都设法弄至少一个各种材质制成的“圣诞树”,早早就替宗教界向世人宣告耶稣的诞生。   但是满城处处可闻的圣诞音乐、装饰、店员的打扮,当然还有刺骨的寒风,确确实实带给人圣诞佳节的喜悦感。   这个曾经被帝国主义割裂、“租借”的城市,一点都不介意自己的过往,在新的世纪里,她比谁都更鲜明地流露出自己对圣诞气氛的投入。   只是在满街灿烂笑容的年轻脸孔里面,有多少个曾经在脑海里闪现过基督的事迹?   金融风暴刮过以后,气候变化的说法响彻云霄,成了一时的显学,仿佛世界就将因人类的行为而毁于一旦。   于是世人开始想到救赎。《2012》电影里的救赎还是带着精心的计算与安排,哥本哈根 (注: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大会原本被赋予高度期待,却在争吵与泄密等新闻中,只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根本哈根协议》) 的那一场戏更不要说了,一点都不像世界会因为碳排放而有难,如果大难临头还能如此计较,人类真是不值得救了。除非那些领袖根本不认为碳排放会带来什么真正的灾难,那老百姓岂不是白白担心了吗?   救赎都始于悲悯。耶稣牺牲自己,佛陀警醒世人,人类的救赎从来都必须靠杰出人物的提醒,“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是在一个救赎者的原始意义与精神都纷纷失去功能性的时代,遗忘或者被扭曲被滥用成了他们的宿命。   按照社会学家韦伯的说法,西方世界靠着基督教精神才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得那么成功。但是短短200年之间,资本主义的发展到极致,我们却看到商业在现代社会里演变成主导的角色,宗教精神所强调的各种刻苦、坚忍、牺牲、奉献纷纷让位给获取商业利益的知识,经营、管理、市场、消费心理,等等。   这样的发展当然有其社会的逻辑和必要,但是如果人类在经济复苏之后,就对导致种种发展错误的步伐和过程不再追问,甚至当盈利又回来以后,就开始又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自然调整的,是“

誰該記得五四

社會的衝突往往是潛在的矛盾没有得到公開公平的解決,而不是言論使然。中國近代史上的巨變,不肇因於知識份子的爭論,而是政治與社會的長期僵化使它走到必須發生變化的路口,反倒是後來,由於知識份子被脅迫禁錮不能發聲,而終於演變成更深沉哀絕的災難。        一场社会运动在九十年后犹自受到探讨、挖掘、纪念、反思乃至追溯,除了它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意义,另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因为它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在记忆中发光发亮也发热的时代;是这个时代反衬出来的种种价值,使这场运动始终能够存续在人们的记忆中,并且在时代的巨轮下越发彰显它的辉煌,也随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投入梳理研究,让它多重和纠结的面孔越来越清晰剔透,在是非对错、价值、路线、手段、目的都越来越完整呈现之后,它也就承载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与民族记忆,从情感和理性上也越发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记。   五四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标记。   五四以反帝国主义的国际政治事件始,却前后勾连着新文化运动和国家体制走向等等课题。任何一个课题都足以叫一个国家陷入不停的争辩,而事实上它也在随后的日子里,直接间接引起或伴随全中国走进喧腾不休征战不止的历史,而且这种文化之辩与体制之争,到今天都不能说有定论。   五四运动九十年来成就了无数研究篇章,至今余温不散,除了因为它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确实太过多元繁杂,也因为整个时代所追求的民族复兴之道与文化价值系统的更新之路,其实至今仍在摸索中。 不过其中一个值得肯定的意义,应该是读书人或知识阶层的投入。运动的发展虽然有强烈的反传统诉求,但在知识阶层参与这点上,它其实是格外彰显了中国传统读书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怀和责任感。   这一层面也让我们看到知识阶层与国族之间的关系。晚清到民初的知识分子都在国家主权、政治体制、文化与价值传统、个人与家庭关系乃至男女问题上,寻求各种解救、突破与变革之道,从西方和日本引入种种学说、观念和主张。虽然许多想法和做法在今天都已证明是错误和失败的,是走了岔路歧路,但是诚如学者金观涛认为, 这场运动所带来的问题,并不足以作为否定运动的理由。   一个社会能容许自由表达、辩论甚至鼓吹某种观点,其实是社会的一种资产,而不是负债。当然社会的成熟度、政治的影响力、国民的认知和时代的局限等种种因素,都会影响到社会承受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