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19的博文

一國兩制的內在困境

鄧小平在1984年說中國一直在克服“左”的錯誤,“現在已經見效了”,所以他相信一國兩制可以用來解決港台問題,“有人擔心這個政策會不會變,我說不會變”。有理由相信,老人家心裡或許想著加上50年的過渡期,大陸在各方面都會變得更開放、更趨近與港台的制度。 他太樂觀了。 香港百万人示威的画面再次引起世界关注,也再次引发人们反思“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行22年后的种种问题。 各种评论可以综合为两大类观点:一、支持北京政府和特区政府,反对“反修例”示威,其理由大致认同特区政府的说辞,即引渡可停止香港成为“逃犯天堂”,修补法律的漏洞;二、支持反修例示威,主要理由是中国大陆司法不独立、人权记录不佳,反中共人士很可能被设计罪名由港府移交内地, 面对不公平的审讯或判刑。 双方理由都有所依据,但特首林郑月娥始终以港人陈同佳在台湾杀害女友一个案例为代表,终究薄弱;港府也没有回应反对者关于铜锣湾书店老板林荣基被绑架等案例;在条例内容上,没有在必要时足以实质抗衡中央引渡要求的机制,因此令港人难以相信这不是政治操作。 作为解决台湾和港澳与大陆统一的试验性方案,“一国两制”在近代史上容或有新意,但在历史上,这并不是完全创新的机制。 “一国”之下在不同地域采用有别于中央政府(宗主国政府)的全部或部分体制,这在殖民主义历史上普遍存在。殖民宗主国在不同殖民地,根据当地民情风俗采用不同制度以便于统治,做得最成功当属英国。最显著例子是香港直到1971年新的婚姻条例颁布后,才终结男性按《大清律例》纳妾休妻的权利,从此华人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此前男子的妾侍和子女仍依《大清律例》享有继承权。 对殖民主义者来说,只要不冲击统治权,并不要求殖民地跟宗主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法律上采用相同制度,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过去的殖民地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宗主国,宗主国在猎取资源、拓展商业版图之余,也输出本身的软硬实力到殖民地。这种透过潜移默化方式影响殖民地人民的统治文化,以英国的“特别统治主义”为代表,日本殖民台湾之初,一度仿效英国在印度施行的这种统治方式,尊重当地原有习惯风俗。相对于其他殖民主义者实施全面同化的“内地延长主义”,英国这一套具有更深远的特殊意义。 邓小平在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初期,并没有太细致的设计,在被蒋经国拒绝之后,两岸其实都没有深入探讨其可行性。它用在香港作为一种试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