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15的博文

素人政治的崛起

图片
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场变革,而变革的关键特征就是素人在政坛上纷纷崛起。这是对既有秩序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后,试图颠覆既定秩序,做出改变的努力。素人政治相信“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借着激昂的情绪诞生, 获得道德上的优势,但并不保证能解决它被托付解决的问题。 素人政治的崛起在历史上不断出现,古时候的揭竿而起就是例子。   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也在很大程度和速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学人》杂志曾经形容,社交媒体是这个时代新形态的咖啡馆。   在大众媒介还没有普及的时代,西方社会的咖啡馆发挥让人群聚首、交换看法和传播意见的作用,在传播还不发达,公共意见受限的环境里,人们在咖啡馆里的闲言闲语、胡言乱语甚至流言蜚语,也同时成为或真或假的信息来源;经过交叉与反复的往来过程,人们得以掌握社会真假虚实兼具的脉动。   拜传播科技之赐,今天无远弗届、随时连线的虚拟社区,其功能已经远远超越咖啡馆,其互动与创新,更足以改变和颠覆政治生态。   社交媒体在政治上的功能,除了群众动员与交流的能量被无限放大, 对能够有效操作社交媒体的人,甚至可以经由不同的应用,获得倍数计算的优势。 这点在两个月前台北市长选举过程,得到最好的验证。   没有政治经验的柯文哲透过社交媒体的运作,短时间内在青年选民中间建立起支持网络,影响力迅速扩大。这虽不是胜选的唯一原因,却是很关键的一个。   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结柯文哲与败选的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的经验时就指出,为连胜文辅选的总统马英九是Web1.0,只能阅读,不能互动;比较年轻的连胜文则是Web2.0,可以和选民产生一定的互动;但是55岁的柯文哲却已经进化到Web3.0,不但能与选民互动,还能开放自己的应用程式界面,让选民直接参与自己的竞选活动,提供大量援助,也因此,柯文哲的竞选支出少很多。    柯文哲现象也说明,从政关键不是年龄,是能否得到网络世代的支持,发挥社交媒体的巨大效应,这完全颠覆了传统选战的造势手段,让民主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向虚拟化跨进一步。    虚拟化的网络让很多政治上的“素人”得到过去不可能出现的胜利机会。 借自日文的“素人”一词是相对于专家而言,在政治上的素人泛指没有雄厚的政治背景和奥援,不曾正式踏入政坛或只在小范围内参与政治的人。同样不久前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甚至更远一些

让言论自由止步宗教之外

明文禁止以不同形式的言論冒犯異教,如果能逐步成為國際共識,可以形成某種行為規範,對於因全球化而越来越頻繁的人口流動社會,有助於避免族群間日益複雜的衝突火苗被點燃。雖然民族、語言等等都可能引發族群衝突,但依據最大程度保障言論自由的考慮,筆者認為難以尋求妥協共識的宗教事務,應該先予以限制。   九一一事件之后,与伊斯兰世界和美欧国家相关的武力冲突似乎多了起来,规模和强度有大有小,受到世人关注的程度也是深浅不一。在一定程度上,这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化有关,但在另一个层面,世界主流媒体(基本上就是传统媒体)聚焦的速度与幅度,也影响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后面这点,也是部分穆斯林对国际舆论与西方领袖不满的论据——发生在以色列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受害事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怀和救助,施暴者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   这当然就是国际政治权力长期倾斜的现实,对于全球化越来越紧密的国家与族群关系,伴随这一现实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恩怨与压力,是必须面对的关联遭遇。   但同样是现实的一部分,非伊斯兰世界应该理解,现代世界的普世价值和国际权力关系,并未能完全得到认可或接纳,甚至在不同社群中还存在价值对立与相悖的情况。为了和平相处,如何沟通与求同存异,需要彼此在价值认知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从2005年的丹麦漫画事件到今天的巴黎《沙尔利周刊》血案,对伊斯兰的挑衅都被视为言论自由的伸张,而反对挑衅者都提出言论自由底线在哪里的反思。事实上,伸张言论自由与捍卫宗教尊严,并不来自壁垒分明的两群人,在西方有不少人反思嘲讽戏谑的本质是不是言论自由,在穆斯林群中也有少数认同言论自由者。   反思言论自由的不少观点,都涉及一个社会族群的敏感课题该不该受到批评、每个社会族群的禁忌应否得到尊重等等。   作为相信自由权利的人,对这一价值的意义,笔者不存疑问。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奴役和压迫统治,自由人的概念来得很晚,吾辈幸存的时代与环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似乎理所当然,其实那是一种运气。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明白, 很多今时今日看似自然的权利,并非天降或神授,而是西方数百年来思想演进的果实,其中就包括言论自由。   也正因此,西方社会一些人有时候对自由的想象近乎偏执,将言论等自由价值的传播,赋予类似数百年前政治军事与宗教扩张的使命感。这在传播已经没有界限的网络时代,很容易激起少数强烈激进的反弹。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