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6的博文

撥開權力的霧霾

图片
從過往經驗,民間若不主動踏前一步,團結凝聚共識,振臂揚聲,而是期盼官方與企業主動保護民間的所有利益,很容易陷入緣木求魚甚至與虎謀皮的境地。 Alphaville - Forever Young ~Official Video   中国东部的雾霾情况再度引发世界的关注。中国网民更不用说,受灾之余创意泉涌,网上的嬉笑怒骂酸文源源不绝。在各种信息中,最震慑人心的照片,莫如河南安阳一所中学,在重度雾霾期间安排学生在露天操场上考试的画面,据说校长已经被停职调查。   官方监测数据显示,16日以来,多处监测点指数频频爆表,21日当天晚上更被称为“最后的疯狂”,雾霾覆盖面积一度达到188万平方公里,相等于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直到22日中高空风力加强,冷空气下降,才逐步改善。   30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多方面的环境污染,其中雾霾情况因为令人无所逃于天地,不得不面对,而更揪心。世界银行早在1997年即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环境污染持续引发居民的死亡和各种慢性病,其中空气污染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于相关疾病。 去年初,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制作的网络纪录片《穹顶之下》,就以亲身经历结合深入报道探讨雾霾问题,引起巨大反响,累积超过两亿个点击,但视频却因影响广泛遭到封杀。从民众的反应可见雾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深刻的痛点。   许多社会与经济学的研究都指出,污染问题几乎是近代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著名的例子包括几个国际大都会。   伦敦在工业革命之后,因为大量使用煤炭做燃料,又缺乏环保意识,燃煤烟尘与空中水汽结合,长年累月污染空气,被称为“雾都”,市容长期处于一片灰黑肮脏,民众健康受害更大。1952年12月初,污染到达最严峻状态,严寒中家家户户烧着品质不佳的煤炭取暖,加上火力发电厂和越来越普及的汽车,污染物在高气压下严重遮蔽了日光和视线,交通堵塞,车行极慢,车祸连连,空气中恶臭难闻,民众纷纷不支病倒。   英国广播公司在2002年所做的事发50周年纪念报道,引述多个民众的回忆:八岁小儿的手臂伸出去已经不见五指;中午刚过不久,人行走道已经消失在灰黄的浓雾中;有人想向旁边立着的“人”借火点烟,转身才发现是灯柱。   事后统计,雾霾期间和后来几周因恶劣空气死亡者多达1万2000人,很多死者的嘴唇都呈蓝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惨案。   当时执

驚嚇後更需要改革

如果纳税是义务,因为国家需要钱运转,那么运用这笔钱,操纵整个国家机器的政党和政治人物,人民为何没有义务去监督去遴选?参与遴选,参与监督,不仅因为国家是自己的,更因为人民的不参与、不思考,可能影响其他人的幸福。这理应是现代国家国民的基本责任感。 政治制度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但政治领袖的能力、智慧与道德,往往能左右经济的发展,如果因为选举制度的失衡、弊端,导致民主的效果大打折扣,急救就是必须的。   当草根阶层的生计、处境、心理都得不到安顿,国家和区域安全这样的话语所勾勒的“大局”,究竟说的是谁的利益?图的是哪方面的大计?代价由谁买单?   从英国脱欧惊奇到特朗普当选震撼,在“大众的反叛”已经成为世界新浪潮,不再是孤例的今天,全世界的传统政治精英必须认真来一个彻底的反思,反思题目并不刁钻,就是上面一段所述。 连日来,全世界都在消化特朗普当选的事实,美国非主流导演迈克·摩尔半年前提出特朗普必然胜选的五大理由,重新被挖出来疯传,让所有自诩主流的媒体和专家颜面无光。当然,希拉莉在实质选票数方面超越特朗普,其实可以解释为民调的失误并没有那么离谱,错在选举人票制度;但美国人本身的预测如果不能把这一制度的特质纳入考虑,也不能令人信服。 过去几十年被建构起来的全球化论述,由市场经济到国际政治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社会的共识,年轻一代都视为理所当然。然而近10年的时局越来越让人看清,这个把全球各国绑在一起、原意为“同捞同煲”祸福与共的设计,却成了全球极少数能掌握游戏规则者的登天捷径。因为市场规模的暴增、经济形态偏离生产性质,向资本化的房地产和金融聚集,金融技术的发展,更演变出大量普罗百姓无法理解的虚拟交易模式,终于成为难以收拾的泡沫。这在1990年代初的日本,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经济停滞至今;2008年在美国崩盘则殃及欧洲和亚洲,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而这一切的一切,受害者都很无辜,有钱投资的血本无归,买房自住的必须穷一生去偿付过高的贷款。至于因经济形态变迁而失业的劳动阶级,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边远城镇,在由大城市里的精英塑造的政经结构和话语中,多少年来更是除了沉默还是沉默。家乡看不到前景,年轻人都离去,没有台面上的政客要来讨论如何重拾城镇与社区的活力,选票长期迷失在政治谎言与惯性思维中。拜社交媒体所赐,英国公投和美国大选前后,诸多的报道得以展现他们的心声,政治主流

民主生病了 不要放棄治療

图片
制度建設沒有盡頭,需要持續維修,但具備動力推動維修工程的,唯有受制度影響的人民,人民的監督則需要對政策充分的理解能力和表達空間。因此在整個制度建設過程中,人民的清醒與務實很重要。清醒是為了 看懂政黨的作為,不讓長期的政治現狀(無論是一黨或两黨壟斷)挾持可能的改變與抉擇;務實則是要抗拒虚假的承諾,追究落空的責任。   再过一个多星期,我们的世界是会松一口气,还是被迫屏住呼吸,心怀忐忑?按照目前态势看,如果“电邮门”不蔓延成对民主党候选人希拉莉的焚身烈焰,美国总统大选应该会在险象环生之后,由希拉莉胜出。虽然她饱受各种政策、人格指控,健康也成为课题,很多国家的领袖以及美国人倒宁愿见她上台,主要原因不外就是她的可预测性较高。    政治的可预测性是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却很重要。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地球历史上影响力覆盖最广的国家,它在政治上的可预测性更加值得关注。 挪威奥斯陆雕塑公园。(2016.1 作者摄) 共和党的内部竞选机制使特朗普成功出线,在美国引发不少反思,说明这个由林肯等解放黑奴政治家所创建,曾有过许多动人事迹的政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陷入危机。特朗普在今日世界政经与安全危机处处、中国崛起正面挑战美国地位之际,剑走偏锋又能吸引大量美国基层民众的支持,反映一点:共和党内部还有美国社会顶层与底层之间,在经济、政治和心理上的悬殊与落差,已经到了严峻地步,让许多人宁可闭上眼睛,把国家拖进不可预知的黑暗隧道。   希拉莉一生在体制内做事,所有对她的攻击,她犯下的所有不光彩的事,其实已经长期存在这个体制和国度里;对另一群人来说,即便较少瑕疵的桑德斯应该更理想,但这就是政治的残酷与“正常”,这些人更在乎、更看重的是希拉莉延续美国作为第一强国的目标明确,对既定政策方针不会出现大转弯的问题。   从世界范畴来看,近年在很多国家出现的政治趋势,让许多人感到担忧。一些政治人物使用刺激性言语赢得选民激赏,他们不属于传统意义下或核心政治圈“孵化”出来的政治精英,在受到广泛关注之前,不属于全国政治的中心舞台,也被称为政治素人。但他们无论在社会的财富分配、移民与就业、医疗与教育等方面,却能准确击中普罗大众关切的议题和核心诉求。这些诉求往往在长期形成的主流政治中,被有意无意或以各种理由忽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甚至随着政经环境的改变,社会一部分人的处境反而更形艰困。

搶救人文主義

機器人可以做菜,也一定可以泡茶、畫畫,甚至寫詩,但你不能說那是一種“道”,因為它從開始到完成之間,没有精神的灌注,也没有人從過程中體會任何美感經驗,更没有人挹注絲毫心血在成品之中。 如果你关注未来五年到10年的世界,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预测,从权威的国际组织、知名学者到名不见经传的网站和博客。之所以那么多,反衬的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意义。 我们身处的时代正经历一场科技带来的巨变,被称为工业4.0的革命,比起过去几次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其颠覆性更大更深远,除了几乎完全改变人类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也将造成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的实质变化。当然最终也将影响政治的走向。 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的技术突破,不断将人类生活打造得更便利,从购物、娱乐,到开会、搜索资料,一机在手,醒掌天下权,醉看美人戏,夫复何求。 然而就在你以为历史将终结于掌心之际,技术革命却很可能在不久之后让手机无用武之地,虚拟屏幕、虚拟桌面之类的东西,以及还没出现但不需要等太久的发明,会让触控和声控甚至脑控的系统跟人如影随形。真好,我们再也不会把手机忘在厕所里了。 然而各种预测之中,却极少看见在这时代洪流里关于人文思想与哲学的位置。 早在新世纪之初,西方学界已经陆续传出人文科系一直在收缩的消息,过去10年,全世界忙着救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近几年又忙着打击恐怖主义,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越来越成熟,人们的目光不断被新产品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牵动,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未来,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将逐渐浮现,世界又要忙着救工作。 谁来救人文与哲学? 笔者不在学术领域,无从全面掌握学术分类细致化的结果,有没有造成整体人文精神的丧失或者零碎化。 但启蒙运动后茁壮起来的现代人文精神传统,曾经深受世人看重。它不但形塑今日世界许多的政经和社会科学理论,甚至影响宗教取向,当代显学之一,各种环保与保育运动,也源于人文主义精神。 在效率与效益主导的工业化、电脑化时代,人文主义精神转向劳动者福利、企业社会责任、更合理的劳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的正义等等工具化用途,后来,环保课题、两性平权、同志权益运动紧接而起,都借助了一部分人文主义的精神。 很多社会和政治运动更是离不开人文主义的理性基础,高举关怀弱势、尊重自由人权价值观的大旗。 新工业革命时代带给人们不断的惊叹,知识扁平化,越来越多人能掌握技术,许多

當顛覆者成為主流

图片
从尼采提出“上帝已死”的100多年来,代表各种权威的“上帝”并没有远离我们,反倒是一些威权政体,随着经济实力的扩张,让“吾皇万岁”的意识又渐渐苏醒。然而这一次“上帝”的对手不再是纯粹相信自由民主的书生,而是无界限贯穿人群的网络新人类。你好像可以听见比她更年轻的网络原住民,正乘着颠覆号呼啸而来,没有人看得清去向。只是这 一次无论“上帝”还是“如来佛”,或许真的都要被打败了。   网络会在实质上推动经济和政治的改变,已经是一般常识;还不能确定的是这些改变的方向,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大概也取决于不同的国家社会,以及民族文化。   这个时代无论是哪一领域的观察者,都必须对网络在该领域的影响加以思考或有所体会,才能比较准确地谈论可能的趋势或变化。   对在网络世界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那是个绝对开放与自由的空间,它可以承载数不清的互动,拉近官方与民间、社群与社群之间的认知差距,也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爱恨情仇、正负能量。它距离上世纪不过十几年,但已经是一个全然不同、越来越成熟的江湖世界。   几天前,台湾官方宣布10月起委任被誉为科技神童的唐凤进入内阁,担任政务委员,主管开放政府、社群连结等数码相关议题的跨部会协调。消息在台湾舆论界引发巨大回响。   35岁的唐凤是天才型人物,八岁开始写电脑程式,12岁辍学,靠自学和私人传授方式,掌握网络技术和哲学等人文知识。她十几岁就参与世界网络工程师在程式语言编写方面的工作,14岁开创电脑软件公司,成了《商业周刊》封面人物。她是台湾历来最年轻的政务官,但她出仕的最大意义在于标志着网络世界的人物,已经进入传统政治舞台。这在亚洲社会(不清楚网络世界更先进的欧洲如何)大概是第一个。 唐鳳2016年5月20日推文值得一讀:主題: On Utopia for Public Action https://medium.com/@audrey.tang/on-utopia-for-public-action-b4e5b2c816a9#.jzf61osia 唐鳳推文: 唐鳳推特在5月22日的推文,主題是:Flying to Paris & Madrid to brainstorm on how to get Plurality together for Singularity.   唐凤所代表

燈火江湖誰主興衰?

图片
全球化思潮如今遇上本土主义与恐怖主义的分筋挫骨手夹攻,筋脉与穴位频遭打击,多元化所面对的疑虑空前巨大。今日世局纠结已非练练易筋经或洗髓经可轻易化解。   虽然已经上去无数次,太平山的夜景终归有种非一般的魅力,看不腻。这一次尤其特别,忽然有种感觉,这个夜景称得上世界第一。我当然没看尽世上的灯火夜景,甚至因为游历不多,看的其实很少。但上星期对着黄澄澄、光灿灿的维港两岸,忽然感觉那一定是世界第一的。   从太平山上看维多利亚港的夜景,胜在有高耸的建筑、低平的马路,有山、有水,有静止与流动的大小船只,现在中环还 有了摩天轮。多样的景观让眼前的一片光影,仿佛成了有立体感的生命,夜景不再单纯是一片光影辉映和建筑林立的明信片,在高与低、动与静、光与暗、青山与流 水之中,更体现多元化与兼容并蓄的内涵,等待观者的解读与揭示。   山上景观的多元不易被察觉,但那几天,山下湾仔会展中心的香港书展,却实实在在体现了多元价值在这个城邦的意义。   本届香港书展以“武侠文学”为主题,引清代诗人龚自珍诗句“亦狂亦侠亦温文”点出要旨。这相信是两岸三地官方主办的文化活动中,首度赋予武侠文学如此崇高的地位,对于长期被视为文学界非主流的武侠小说以及小说迷而言,不啻是令人振奋的盛事。   武侠是中文文学特殊的风景,一如书展主办方所描述,“武侠文学处处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包括忠孝节义、尊师重道、锄强扶弱、为国为民。也因此,武侠文学的扛鼎之作,莫不兼具上乘文学作品之精华,文采斐然,深入人性;而武侠在近当代更一再突破载体限制,从大小屏幕到网络游戏,持续流传,遂受到今日的高度肯定。   武侠文学处境之演变,也反映文坛和书市的包容力。香港书展在世界性的网络大潮与阅读转移中,面对参展书商的萎缩,场面依然令人动容。其 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参展单位之多寡,而是参展单位与会场活动的有容乃大,印证香港长期以来的独特地位。无论从过去的左中右派,到今日的本土派或新兴的港独 声音,都占有显著的一席之地,各说各话。 2016.7香港書展 多元的声音总没有和谐之感,但也正因其纷乱,成为香港许多创意的活力来源。现代武侠的极致表现在金庸笔下的江湖,绝不是朝廷与武林盟主的附属品。一统江湖的欲望总面对自由与多元的挑战,近年来转向激烈的本土派,在很大程度上便缘起于抗拒多方面一统和掌控的政治欲望。

悲慘世界的現代啟示

图片
走出封建专制与早期资本主义相混合的欧洲,并没有随着殖民主义,将现代文明的这些理念在亚洲落实。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旷世巨著《悲惨世界》歌剧在本地上演进入尾声,好评一如世界各地。歌剧改编自1862年出版的小说,据说法文原版厚达1900页,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持续动荡的社会中,底层人民非但没有摆脱革命前的困境,反而在持续扩大的贫富不均和处处不公的环境里,继续遭遇凌辱、压迫和剥削。 150年过去了,多少杀戮、征战、并吞、侵凌发生在欧洲,政权更迭、民族国家之间历尽竞与合、结与离,终于迎来一个统合之中也见紧绷的局面,以及70年的总体和平。眼前政治形势看似纷乱,然而百余年前那个剥削凌辱处处,激发知识分子同情与愤慨的世界,基本上已经一去不复返。 “悲惨世界”在欧洲已经转化为舞台上的戏剧与歌声,以数十种语言传唱各大洲,但原文所指的“那些悲惨的人”(Les Miserables)并未绝迹,他们在中东的烽烟中苟存,在地中海的恶浪中求生,令举世不知如何应对。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难民已经超过6500万人,创下人类历史纪录。 逃离家园和战场的人群是为势所迫,无可奈何。但更远一些,在我们熟悉的远东地区,一种隐隐约约的悲情一直在延续。菲律宾长期以输出本国劳动力赚取外汇,人数多达1000万,每年创造超过200亿美元的外汇,占国民生产总值约一成五;印度有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卖淫村;中国有法律明定区分人口等级的户籍制度;缅甸的法律排除罗兴亚人的国民身份;还有以国家权力之名公然绑架人民的行为。 诸如此类不同程度的压迫与剥削现象,至今遍布亚洲许多国家,权力迫害、社会不公、制度或者宗教和传统施加于一些人的痛苦,超越现代社会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基本要求。 法国大革命以当时全新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原则为口号,历经数十年才走出混沌之局,饱受折腾,但在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后,法国大革命在现代政治思想、人文主义等方面唤醒了全欧洲,给一个僵化和令人窒息的时代带来巨大的震撼与冲击,它凭借法国人的激情与浪漫,从勇于瓦解的行动中走出新生大道,影响深远。 虽然后世评论不乏诸多批判,但不能否定的是,在百花齐放的时代,全法国数以千计的报章和无数印刷品将这些理念深化扩散,终于形塑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价值观的一部分。 走出封建专制与早期资本主义相混合的欧洲,并没

如何让文化推动经济

艺术文化会影响经济,表面的影响是产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例如韩国和美国影艺创作。但更深层的影响则是对一个社群所产生的潜移默化效果,艺术文化能锻炼 社会人群的意志与思维,应对巨变的时代。经济史家研究认为,蒸汽机在英国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印度却达不到效果,正是因为背后的文化差异。   本地剧场工作者、现任官委议员郭庆亮在今年财政预算案辩论中,指出预算案“只字未提艺术”。他认为预算案要通过进取精神与创新促进经济,“而艺术恰恰最能够激发创意、鼓励创新”,因此“问题是急切的”。   在这个全球经济面对各种各样转型需要的时代,很多国家的预算案都着重在刺激经济与消费、协助企业转型、帮助就业等等实际而直接的目标。把文化艺术和经济挂钩,认为两者有关联甚至能起到互补作用,是需要一番论证的。  ● 韩流是文化实力促进经济的典型   长期以来,政治人物和经济学家在谈论经济发展时,很少将文化艺术视为推动因素之一。   不过如果仔细审视1990年代的“韩流现象”,以及更早些的日本软实力现象,就可以明白,文化艺术在推动国家经济方面,可以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韩国的例子尤其非常经典。韩国总统金泳三在1994年根据一份总统顾问委员会的报告,决定支持和资助韩国文化与传媒产业,打造成国家战略出口产业,并且设立专门部门推动其事,这在当时好莱坞电影占据八成市场份额的韩国,是充满挑战的企图。   在那年代,韩国官方有保护本国电影在电影院放映天数的配额制,文化部和经济部长期对此相持不下,文化部坚持要保留配额,经济部着眼于竞争力与对外谈判筹码 等原因,希望取消或降低配额。1999年,韩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开放电影业,甚至引发电影圈强烈的示威抗议,最终政府屈服于民意,继续采取配额制。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一保护制度并没有造成韩国电影业者失去竞争力或耽溺于少竞争的环境,反而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使得大财阀退出电影圈之后,独立 电影业者纷纷崛起抢滩,打破大财阀模仿好莱坞式的制作方式,一时间出现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终于很快完成百溪竞奔、汇成韩流的时代篇章。   今天韩国的影艺产业早已全面多元化,英国著名顾问公司牛津经济几年前一份报告显示,韩国电影电视产业在2011年直接创造约89亿新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或相等于0.7%,直接创造67000多个工作职位,交税金额超过44亿

誰比誰更愛國?

图片
近几十年亚洲很多国家从殖民地到独立,从威权到民主化,期间所面对的波折跌宕,必然留下许许多多没有被聆听和理解的声音。随着教育普及,我们越来越了解国家为什么必须保护个人权利,但如何避免国家政权在运作时刻意造成行政、司法、军警等部门偏离中立与多元的基本原则,倾向替威权服务,也须有相应的警惕。   特朗普胜出成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发展态势,被赋予各种解读,最新情况是包括史蒂芬金在内的超过 600 名美国作家连署公开反对他当美国总统。视他为洪水猛兽,固然是因为他的竞选招数剑走偏锋,在很多事务上所表达的观点不仅乖离共和党路线,也显得与大环境的政治正确格格不入。   然而他却能在当下的政治环境中异军突起,这至少说明几点:一,主流政党和媒体建构的意识形态已经框不住人民的感觉,不能对民众在政经方面的感受做出具说服力的解释,特朗普提供的是一种情感与思维的突破口。二,美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政经变局,迫使个体无法再保持沉默,这一事实延续自几年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国政坛后来没有回应形成社会不公的这一重大问题,特朗普(以及民主党的桑德斯)在这方面给了群众一个想要的强势姿态(暂时还只是姿态)。第三,也是重要一点,传统上,任由主流政治和媒体形塑的国家发展路径,在社交媒体与小众文化无所不在的时代,至少在美国,几乎失去主导政治议题与进程的能力。    现代国家中,主流政党和媒体形塑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的现象存在已久,即便美国这样的民主大国,对国家与爱国的概念也是长期经由主流话语的塑造,潜移默化影响社会大众。 《形塑歷史》。聯經出版 2015.4。   东伦敦大学社会学及政治心理学教授茉莉安德鲁斯( Molly Andrews )致力于个人叙事的研究与记录,从大量的个人访谈和口述历史中,建构历史事件的不同面向,填补主流官方与媒体形塑的宏大叙事。   在《形塑历史--政治变迁如何被叙述》( Shaping History )这本书中,她记录了英国、美国、东德和南非四个国家在重大历史事件和转折中,关于个人/庶民的叙事。其中,从美国的纪录可以看出大党主导的叙事如何试图影响民众对国家大事的认知,以及庶民如何有着不同于主流的关怀路径,进而了解今日主流媒体影响力削弱后,大党主导能力被削弱的现实。   相对于之前数十年逐渐形成的多元文化氛围,以及越

恐怖主義勃興 反智現象勃起

图片
恐怖主义攻击行为打上宗教旗号,已经在欧洲多国激起针对性的反击团体,这些本土团体在当地法律范围内采取正面对抗行为,双方互不相让,让极端化的情况从街头扩大到议会。至此,合法宗教、弱势群体、恐怖主义、本土主义已经夹杂不清,文明理性对话与谈判的空间不断受挤压,“强(硬)强对抗”的结果, 必定要摒弃文明所赖以发扬的容忍等等价值观,走向反智、动员、非友即敌的方向。启蒙运动发源地的欧洲,会不会因此再度陷入极端主义窜起的反智漩涡? 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中心易建,和平难得。(2016.1 作者摄)   恐怖主义肆虐不仅仅在国家安全、治安方面造成破坏,也在更深层次造成人类文化的震荡。我指的是恐怖主义所激化的反智现象。   反智现象(anti-intellectualism)贯穿人类历史许多阶段,无论东方和西方,不分民族,历史上都经历过甚至还生活在反智压力影响下。然而人类历史进程告诉我们,抗拒反智,走向文明理性,才是值得追求的生命目标。   反智不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但却普遍存在很多社会,有些直接表现在社会某一层面的规范中,有些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些未构成大患的现象,例如社会大众阶层对精英的不满情绪、仇富心理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反智,但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情况。   人类史上最明显的反智行为莫过于漫长的猎巫行动(Witch-hunt),从最普遍的欧洲、非洲到一些亚洲地区都出现过。那是一个社会将诸如行为怪异或与众不同者——以现代语言来说可能属于“反社会人格”之类——扣上巫术等极端恐怖的帽子,加以追捕和残酷杀害,其行凶理由包括不为主流宗教接受、不合当时当地法律规定、习俗、统治者的喜怒等等。   猎巫在欧洲的高峰期是15世纪到18世纪,欧美学界近些年来估计实际遭杀害者总数约在五万人左右(有别于长期流传的上百万人之说),大多数来自下层社会。(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tch-hunt)   研究者认为,猎巫行为长期存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说明人性中都存在邪恶的一面,对于不可解答的事物或不被认同的行为,倾向于寻找代罪羔羊,其中过程充满宗教蒙昧的意味。    在政治上,反智行为的存在同样历史悠久,但其背后理由却不是对自然现象缺乏认识,多是因独裁者铲除异己、压制异见或巩固权力所需。 近代最典型例子就是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其他

十年後工作在哪裡?(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到門口)

图片
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速度、規模與系統性三大方面,全方位衝擊現有的產業結構,在很多國家的很多行業,大量職位正面臨或已經消失。工業技術短時間内劇變的時代不僅為職場工作者帶來挑戰,事實上也將衝擊社會和政治層面,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   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败给谷歌的机器人AlphaGo(阿尔法围棋),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焦点是人类开发的机器人是否将变成不可驾驭与抗衡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317/817808/ ) 東京國立西洋藝術館前展示羅丹著名雕塑加萊義民。 這是法國加萊市請羅丹紀念英法百年戰爭而作, 故事背景充滿時代的悲壯氣息。(2015.11攝)   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最新的案例,也是最震撼人心的。   吾友柯金章下了30几年围棋,曾经出任新加坡围棋协会会长,也从事电脑软件行业30几年,他在比赛后不久告诉笔者:“我本以为在我这辈子,电脑不可能赢人类,现在感觉有点恐怖。现在电脑以逻辑思维打败人类,可以想象它也可以比医生、律师等更厉害。许多职业将会被取代。”   对软件业者来说,电脑程式的自我进化是正常的,“可是没想到会这么厉害,超出想象”。   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初的达沃斯年会把这场从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科技演变而来,在虚拟与实体之间转换,仍不知将何去何从的经济与技术形态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或称产业革命)。第一次革命肇始于蒸汽机发明所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第二次是电力发明带来的规模生产,第三次是上世纪后期电子和信息科技与自动化技术带来的互联网浪潮。( http://www.thestar.com/news/world/2016/01/18/davos-2016-are-we-ready-for-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html)   这第四次革命,估计从本世纪开始出现突破性的演进,在速度、规模与系统性三大方面,全方位冲击现有的产业结构,在很多国家的很多行业,从销售到管理都被迫拆解重组,大量职位正面临或已经消失。   花旗银行上个月一份报告指出,即便在金融领域,为了满足行业后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需要,金融科技例如第三方

預見沒有石油的世界

图片
瑞典政府宣布要在2030年之前,让全国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重要的是,这项大计要同时保持经济活力与增长。瑞典政府对这个方向显得很有信心,一旦实现,瑞典将成为世界第一个让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成功脱钩的国家。其信心的依据是长期的教育文化所形成的价值信仰。很多亚洲等后进国家政府因循苟且,缺乏远见,甚至碍于各种各样的既得利益,让国家处在经济与环保长期对立的局面。瑞典政党间不时也吵吵闹闹,却没有放慢创意与想象的步伐。 树旅馆的屋子高悬树上,不伤害地面植物 Abisko超过百年历史的火车站 瑞典和挪威火车电气化的历史很久   瑞典树旅馆的房间都高挂在四至六公尺的树上,看树屋和树身都没有排水和供水管连接,那是怎么解决住客大小解问题的呢?进去才发现,其实屋子里都有厕所和马桶,马桶都采用先进的自动分解法。至于水供,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大概1000毫升的水瓶,手指头顶起水瓶下的珠子,水就流出,可以洗手。房里没有洗澡设备,洗澡要到附近的桑拿房。   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欧洲一些地方地广人稀,水管铺设不易,又要顾及河流水道不受污染,于是长期以来都有人在研发各种自动化分解的卫生设备,变成这方面环保的先锋。   2016年1月初在瑞典和挪威的一次旅行发现,北欧人对保持水道干净非常重视,重视到瑞典旅游书上白纸黑字教游客在户外不可随地大便,非大便不可时,要离开水源至少100公尺,挖一个15公分深的 小洞,排完以后用沙土盖起来,再加一块石头。如果是冬天,洞要趴开冰雪挖到泥土下面。还没启程就深刻感觉到对环境保护的执着。   北欧人对环境的切身感受,不逊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群岛的人,后者在海水上升问题上有灭顶亡国的迫切感,北欧人在冰融、气候暖化问题上所受影响相对小,但长期以来,北欧几个国家都在国际环保和绿色指数方面领先世界,根源在他们对环境的保护是出于教育文化和价值信仰。   从环保出发的电气化铁路今天已遍布几十个国家,但横越瑞典和挪威北部的一条铁路,百年前就已开始电气化,这条铁路最早是为了运送瑞典北部的铁矿石,往东南到吕勒奥出波罗的海,往西到挪威的纳尔维克出大西洋,全长500多公里。电气化不仅不产生废气,噪音污染也大为减低,行驶起来安静舒服,据说其中一段还可通过刹车功能产生再生电力,在回程时供应全部动能还有余,其环保效益可见一斑。   去年底,瑞典政府宣布一项宏图大计

在北極圈觀濁流拍岸(北歐漫遊雜感)

图片
地中海的浊流恶浪已经在欧陆震荡出左右激进主义的对立,这股凶险异常的时代巨涛会不会在一代人之间漫淹到波罗的海以北,虽然在北方的感觉还很淡,但问题已经在城市里逼得很多人开始陷入长考。 所有图片都在斯德哥尔摩中央车站(2016.1.3)   近期有机会走访瑞典和挪威两个北欧国家,碰上今年最低温的一段时间,几乎全程都处在摄氏零下十几到零下三十几度的天候,户外活动时间又多,深感新一年的开始确实冻人。相比于欧陆的人文细致,北极圈内的山川风情朴素壮阔,一片黑白分明的世界,既有水墨之气韵生动,复具草莽之气概雄浑。两星期的冰雪洗礼,虽不至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怆然,反倒有些感慨在时代震爆不断的脉搏中,这一方开阔宁静的天地,守护之不易。   行程之初,一走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中央车站,迎面走过几个人,为首一名男子用英语在跟外地朋友介绍时,笔者发冻的双耳不小心捕捉了一句:“中央车站现在已经是两种人的阵地:难民和移民。”车站内,年轻的男女警察不断出现在眼前。车站内人种复杂,本以为这是多元种族的社会空间,不以为意,但男子的话却提醒了,这已经是个不一样的世界。   就在三天前,德国科隆等城市刚发生跨年夜集体性侵事件,消息曝光后引发欧洲社会巨大的反响,不仅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开放接纳难民政策大受抨击,连带其他欧洲国家的政策也进一步转向收紧。肇事人群主要是中东和北非移民,在恐怖主义猖獗的时代,这一事件紧随去年11月巴黎恐袭,对欧洲人接纳外来族裔的信心很可能出现转折性的变化。   笔者旅游那段期间,主要在两国北部偏远的北极圈内,地广人稀,只有少数旅游景区稀少的人口和白人为主的游客。即便如此,从首都到边疆少数普罗民众的口中,仍然可以探询到对难民问题的丝丝不安。一个共同的态度是,作为发达国家,欧洲理应接收这些处境恶劣的难民,但应该有更妥当的安置配套。   根据国际移民机构(IOM)的统计,2015年,从中东和北非跨越地中海到欧洲的难民突破100万,其中以德国接收的数量最大,估计35万,瑞典、匈牙利、奥地利也都是接收大国。这寻求庇护的百万大军,相对于2014年,暴增超过两倍。这一暴增的情况在舆论的关注下,加上上述的连串冲突,引发欧洲白人的普遍警醒。   从交谈中,很多民众其实不大使用类似“人道主义”“人权”这样的语言,一个老太太简单几句话说得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她说,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