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0的博文

國家認同重點在價值觀

图片
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必定不能拋棄個別族群文化的多樣性,而個別族群的文化,必定包含語文、歷史和宗教。一個 多元社會,單靠語言文字其實不足以形成認同上重要的基礎。 首尔街头。(作者摄)   总结新加坡开埠200年纪念的2019年,所展现寻找国家认同感的意愿非常浓烈,把历史上推至700年前,除了是扩大和深化国族源起的元素,也有助于一个新兴国家的不同族群和世代,思考彼此的差异与共同点。   近代很多摆脱殖民主义的国家,由于组成结构复杂,无论族群、宗教、文化甚至领土,都难免出现安德森所指“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的处境,那么在政治上要凝聚共识,达到共同承担国家发展责任的目的,就不免要透过政策工具,形塑共同的国家意识。   这种形塑是极其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工程。在历史上,满洲人要汉人剃发易服,就是从外观上强制同一化,服饰与外观的改变属于文化的改变,文化的改变是心理改变的重要步骤,终极目的便是认同。清末国势日衰,民间反过来兴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的声音,知识分子相信“日本之强,则自变衣冠始”,中国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剪掉辫子,他们甚至相信中国比西洋国家积弱,跟方块字有关,因此有必要废除方块字改用拼音文字。以强权介入达到国家认同目的,当然是一种方式,不过对建立和认同多元与包容的民主社会不会有帮助。   历史悠久的国家往往透过漫长过程形成民族认同感,这其中有数不清的正面和负面历史事件、人物,甚至内部族群的斗争,经过时间淬炼与沉淀,这些元素都在建构成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化为共同记忆与历史内涵的一部分。   因此, 公民对国家或国族的认同,不会单纯只依靠光荣、伟大的事物,而是多面向、多层次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虽复杂,但它所提炼出来的“共同体”意识却对公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由于承载了共同的历史经历,国族身份才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因此所谓国族身份认同问题,自然形成是最好的途径,国族内部可能需要经由互相争执、否定、反省与和解等过程,达成许多认知上的最大公约数。 强权威慑形成的共同体,近代最大例子就是苏联,在威权松垮后立刻分崩离析。   形成国族身份认同既是漫长复杂的过程,就不可能只由单一或少数因素代表。   简单来说, 国族身份认同的形成要素至少应有几方面:一、共同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复杂, 制度、 家庭、教育、宗教以及人性,都有影响,多元族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