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16的博文

在北極圈觀濁流拍岸(北歐漫遊雜感)

图片
地中海的浊流恶浪已经在欧陆震荡出左右激进主义的对立,这股凶险异常的时代巨涛会不会在一代人之间漫淹到波罗的海以北,虽然在北方的感觉还很淡,但问题已经在城市里逼得很多人开始陷入长考。 所有图片都在斯德哥尔摩中央车站(2016.1.3)   近期有机会走访瑞典和挪威两个北欧国家,碰上今年最低温的一段时间,几乎全程都处在摄氏零下十几到零下三十几度的天候,户外活动时间又多,深感新一年的开始确实冻人。相比于欧陆的人文细致,北极圈内的山川风情朴素壮阔,一片黑白分明的世界,既有水墨之气韵生动,复具草莽之气概雄浑。两星期的冰雪洗礼,虽不至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怆然,反倒有些感慨在时代震爆不断的脉搏中,这一方开阔宁静的天地,守护之不易。   行程之初,一走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中央车站,迎面走过几个人,为首一名男子用英语在跟外地朋友介绍时,笔者发冻的双耳不小心捕捉了一句:“中央车站现在已经是两种人的阵地:难民和移民。”车站内,年轻的男女警察不断出现在眼前。车站内人种复杂,本以为这是多元种族的社会空间,不以为意,但男子的话却提醒了,这已经是个不一样的世界。   就在三天前,德国科隆等城市刚发生跨年夜集体性侵事件,消息曝光后引发欧洲社会巨大的反响,不仅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开放接纳难民政策大受抨击,连带其他欧洲国家的政策也进一步转向收紧。肇事人群主要是中东和北非移民,在恐怖主义猖獗的时代,这一事件紧随去年11月巴黎恐袭,对欧洲人接纳外来族裔的信心很可能出现转折性的变化。   笔者旅游那段期间,主要在两国北部偏远的北极圈内,地广人稀,只有少数旅游景区稀少的人口和白人为主的游客。即便如此,从首都到边疆少数普罗民众的口中,仍然可以探询到对难民问题的丝丝不安。一个共同的态度是,作为发达国家,欧洲理应接收这些处境恶劣的难民,但应该有更妥当的安置配套。   根据国际移民机构(IOM)的统计,2015年,从中东和北非跨越地中海到欧洲的难民突破100万,其中以德国接收的数量最大,估计35万,瑞典、匈牙利、奥地利也都是接收大国。这寻求庇护的百万大军,相对于2014年,暴增超过两倍。这一暴增的情况在舆论的关注下,加上上述的连串冲突,引发欧洲白人的普遍警醒。   从交谈中,很多民众其实不大使用类似“人道主义”“人权”这样的语言,一个老太太简单几句话说得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她说,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