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14的博文

政治的顺流逆流

民众当然希望看到朝野政党都拿得出优质牛肉,至于什么时候拿出来,时机是政党本身的考虑,选民的判断其实不必全然基于认同感,更应该是从肉色、肉质等等实质因素作为参考。   紧接年初酷热的干旱天,从媒体到坊间,国会选举的擂鼓声似乎已在耳际响起。朝野政党频频有新人见报,政策与社会课题不断在媒体和网络热议,虽然下次大选最迟其实可到2016年才举行。   外界一般揣测都把选举时刻瞄准在明年下半年,热闹欢乐的独立50周年庆之后,但那距今也仍有一年多,根据以往经验,选战号角现在就响起,实非寻常, 说明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国民对政治与社会议题的参与已经没有时间限制,不再如过去一样主要由执政党主导和操控节奏,更明显的是,反过来促使执政党必须紧随民间步伐 。   在这股涌动的浪潮中看前几天国会两位政党领袖的15分钟大辩论,分外耐人寻味,也充满解读空间。   李显龙总理和国会反对党领袖刘程强在六轮交锋中,争辩了工人党对大政方针的论述立场、建设性政治、政党在政策上的立场是否反复等,时间不长,却是国会殿堂难得一见的当面交锋,因此引发媒体高度重视,坊间甚至出现许多打分数的议论。   就事论事,这场论辩双方都不免有各自的盘算,但至少从表面看来,执政党希望对反对党的立场加以“逼供”,包括在很多政策与大课题上要求表态。反对党则认为自己的立场很清楚,没有隐藏或反复。    从选战策略来分析,最强大的反对党在某些课题上的立场越明确,对执政党越有利,反之亦然,执政党对课题的立场越清楚,越容易成为在野党攻击的目标。   因为泾渭分明意味着非此即彼,当一个课题必须明确呈现时,在异质的社会就容易引发不同意见,引起不同团体的注目并且产生异议,进而在政治上失分。   工人党深耕基层,但在一些重大政治和社会议题上,包括被在野支持者视为大是大非的议题上,即使在一些反对阵营人士眼中,并没有做到领袖群伦的大鸣大放,而是选择模糊化。 这当然可以看成是一种策略,以最大的可能性接收反对执政党的选票。相对于另一些能够提出明确替代政策的在野党,一个民主国家的最大在野党,在重大事件中近乎自我“销声”,无论如何是不可思议的。   从这角度来说,总理对其重大问题立场的质问实属合理。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主国家的在野党,一般上不会也没有义务配合执政党的策略或理念。无论这叫做低调、潜龙勿用还是扮猪吃老虎,一个在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