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02的博文

重访阳明山 再读林语堂

林语堂故居在台北市的后花园——阳明山的半山,顺着仰德大道上去,在永福站下公车,绿树掩映中,就可以看见这处白墙蓝瓦两层楼的建筑。故居兼具中西风味,既有四合院的格局,又有欧式的螺旋柱子。据说还是林语堂亲自设计的。   拜访台北可以是不问季节和天气的。天气好的话,她像姿采粲然的成熟女郎,随你从什么角度都舍不得移开目光;遇到大热或大寒的天,她会在你眉头将蹙的当儿,就以层出不穷的文化养份,填补你若有所失的心情。   最近,台北又多了一个值得一看的去处,就是在今年三月刚整修完成、重新开放的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三个字对本地年轻一代来说,不知道会不会跟“外星人”差不多意思,因为即使对今日台湾的所谓“六年级、七年级人类”(就是1970、80年代出生的)来说,五四早已远去,对林语堂的了解,大概也只剩“幽默大师”一类的标签了。   林语堂故居在台北市的后花园——阳明山的半山,顺着仰德大道上去,在永福站下公车,绿树掩映中,就可以看见这处白墙蓝瓦两层楼的建筑,兼具中西味道,既有四合院的格局,又有欧式的螺旋柱子。据说还是林语堂亲自设计的。   很多人不知道,林语堂不仅是文学家、旅游家、语言学家,他还发明了不少东西,像世界上第一部中文打字机、会挤出牙膏的牙刷等等,都可以在故居看到,让人了解他绝不是个学究型的知识分子。为了制造中文打字机,林语堂在上个世纪40年代投入所有积蓄,并亲自设计出检字分类方法,据说那就是后来中文打字机的雏型,可惜当时因战乱而无法成批生产。   故居陈设相当简单,大致维持原貌,还用展示架撑起了大师生前的一袭长袍。访客从藏书、手稿、几个厅堂卧房的摆设和影片放映,可以一窥林语堂的生活和创作习惯。由客厅改成的餐厅,墙上仍挂着从上海搬来的“有不为斋”题字,紧临阳台还有个小厅,访客可以歇歇脚,泡壶茶或叫杯咖啡,再挑一本书,享受慵懒的山间情调。   林语堂在1958年第一次到台湾,1966年决定赴台定居,度过晚年,并看上了这一方天地。   走一圈下来,会发现整栋别墅称不上很大,但挺符合这位生活家所说的: “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    在园林环绕的宅院后方,地势较低处,就是林语堂1976年后长眠的墓地,可以远眺阳明山上的 “ 中国文化大学 ” 。午后山岚蕴聚,清风徐来,那景象仿佛 “ 中国文化 ” 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