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19的博文

「電板車之禁」提示城市進退之道

图片
突如其來的禁令,嚴格來講,是對新時代的一種挫敗。儘管 政府不斷談論新時代新科技,但“電板車之禁”顯示的是新時代新科技與社會融合遠非想像中那麼容易。   个人代步工具成为社会话题持续超过一年,近日随着一夜之间的“禁令”而达到最高潮,网络上涌现大量民众满意喝彩的反应,却也同时刺激出因生计被中断或生活被打乱的不满声音。    连日来,受影响民众集体到各区的议员接见选民场合“上访”,在以宁静与驯良见称的岛国,显示这已经不是小事。政府在星期五晚间迅速提出解决方案,补助最多千元给愿意转用电动脚踏车或助行车的送餐员,以及最多600元给转用脚踏车的送餐员。只要是三大送餐公司的雇员,并将电板车上交处置,就可申请补助。   从网络与社交媒体长时间针对这课题出现的大量评论与反应来看,舆论大多主张禁止是事实。然而 仔细梳理网络言论,会发现网民充斥情绪语言,特别是在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后,民众印象逐渐固化成“交通工具本身”就是问题。   然而根据笔者理解,很多出事的电板车都经过改装,无论是电池或机械,如果这是事实,问题很可能就出在改装达不到安全标准。 改装如果是违法的,为什么不在更早前取缔?机械与电池为何不在一开始就设定安全标准?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说起来好像马后炮,但早早处理应该可以杜绝不负责任的使用行为,有助于防止问题的恶化。   梳理网络舆论,不难发现一些不错的建议,例如针对速度——这是肇事最主要原因,有网民建议,强制所有电板车在一定期限内由指定厂商更改最高时速,例如限制在15公里;开不快,也可以大大降低伤害程度,对纯粹要飚速的年轻人也有抑制作用,甚至打消部分人买来好玩的念头。如果技术上可行,这不失为不错的主意。    根据本地国情提出技术上的要求,加上教育和适当的处罚吓阻,对引进任何新兴科技产品或商业模式并使之融入社会,加快大众接受程度,非常重要。   不久前,共享脚踏车的商业模式就因为没有及时制定规范和要求,在短时间内形成停车泛滥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怨言,同样在政府大刀挥舞下,如今几乎绝迹。   然而我们反过来想,这些交通工具之所以迅速受到民众追捧采用,自然有其优胜之处,也显然能符合并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求。关键在于监管和规范的部分,没有在初始阶段就制定符合国情的技术和商业准则,使之尽快融入本地社会环境。   笔者有个亲戚曾是共享脚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