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1949轉了彎

俱往矣。對東亞幾個經濟體來說,崛起與發迹都與中國的命運相關聯,而這一關聯則與中國兩個軍政領袖的想法密不可分。那一場內戰,不僅打散一個國家民族和平崛起的希望,更打亂了太平洋兩岸多少億人的命运,多少家庭的幸福,多少個國家的國運。

这张摄于1944年9月2日的照片中,中国军队第14师42团队列里最年轻的士兵是云南人李乐贝(音)上等兵,年仅12岁已入伍一年,曾连续向敌军投出两箱手榴弹。(网络照片)

  近日在网上发现一组照片,是二战时期中美军队在中缅印边界战场留下的影像,当时美军通信兵团照相兵拍摄的数万张照片,几十年来一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沉睡,直到近几年才解密。
  许多照片令人沉吟不已。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已是入伍一两年的“老兵”,向日军投过两箱手榴弹,六七岁的女孩子坐在大量炸药前,用手往丝绒带里装填火药粉。照片也让人见识在二战期间,中美如何携手合作、相互扶持的感性一面。蒋宋美龄在抗战期间访美,更一度使她成为美国传媒与大众的偶像。
  美国在初期虽不满日本扩大侵占中国东北,但对中国国共内战会出现什么结果没有把握,因而一直不愿介入太多,小罗斯福政府也不想与远东强大的日本决裂。
  美国真正决定支持中国抗战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眼看日军全面侵华,直抵首都南京,更殃及美国军民之后的事。
  1937年底,停泊在南京岸外美国长江巡逻队的美舰班奈号(Panay)载了来不及撤退的美侨,本以为美日之间未宣战,舰上拉开大幅星条旗,应该安全,没想到日机却狂轰滥炸,造成三死数十伤,舰沉江中。
  班奈号事件后,日本道歉赔偿,美国虽不满,仍继续对形势保持观望,直到1940年。那年1月,日本废止与美国的商贸协定,美国干脆名正言顺收紧对日本的资源供应,逐步增加对华支援;8月,日本宣布建立大东亚共荣圈;9月,日德意三国签署轴心国协约,把东西方战线联结起来。1941年中,日俄签署中立条约,表明将南进东南亚,又与法国维琪政府议定,让日军进入中南半岛。
  面对日本步步进逼,华盛顿除了在外交和经贸上逐步收紧,始终无法改变局面,美国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包括要日本从中国撤军,而谈判最终都没有结果。当年12月,日本不堪美国禁运,加上误判,决定采取雷霆行动,空袭珍珠港。然而不但没有让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屈服,反而促使中国多了个强大盟友。
  战后短短几年,中国内战结果人所共知,但这些影像资料却让人联想到,假如1949那一年,国共内战的结果转了弯,后来会有什么影响呢?
  中华民国与美国是盟友,内战结束,国府执政根基巩固,中美在友好气氛中联手围堵苏联和国际共产势力的扩张,朝、越等都不至于赤化。中美两国友好局面在二战后发展的结果之一,必然是美国对日本无需予以特别善待,因为没有了作为民主阵线一员的明显价值,如此一来,日本的复原估计将放慢许多。
  由于共产主义在中国消亡或减弱,在东南亚的影响也将难以扩大。而随着中国抗战胜利与内战胜利情绪的蔓延,对国民政府所推崇的民主自由政治体系,会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得到更积极的肯定。
  同时会出现的现象是,由于世界目光迅速聚焦内战结束后恢复和平与亟待重建的中国,延续战前的中国发展建设步伐,将立即吸引大量资金与技术,上海等大都会会在原有的光环中进一步闪耀。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样,少了两百万国军部队和移民,已经归还中国的台湾,大概只能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其工商业与文化发展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将难以产生原有的光芒,必须与其他省份竞争。
  同样,少了大量逃难而来的大陆商人与文化人,香港各方面的发展也将不一样。英国人会回到香港,继续以她作为远东重要商港,然而随着大陆的建设脚步加快,英国企业与政府将直接进入自由中国内地,香港在战时受到倚重的价值会面对巨大挑战。
  东南亚更难说了。可以肯定的是,争取独立建国的呼声依然,历史步伐或许不会打乱,只不过到五六十年代,估计很多华人已被迅速发展的中国吸引过去,东南亚的政治进程会少了很多华人的角色和身影。至少马共会不会继续存在是个问题,而南洋大学相信也不会出现,也就不会有后来数十年的恩怨不断。少了大量华人精英的东南亚,独立建国会继续,但很难说命运会如何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传奇,在这一脉络中,未必还能创造崛起的故事,比较可能的是伴随中国经济体的茁壮,出现紧随其后的现象,“雁群理论”的领头者不是日本而是中国。
  历史的假设具有演义小说的趣味,根据一定事实的假设还可以提供推演和想象的空间。
  中华民国在1927至1937年的发展史称“黄金十年”,当时国府一面应对外界的战事,一面对内清剿共产党,然而因北伐完成,国家大致统一,多项建设也陆续开展,市场逐渐蓬勃,人民就业与收入逐年改善。贪污腐败等等积习是免不了的,但社会整体风气开放,文化勃兴,知识分子畅所欲言,举国上下不乏铮铮君子。蒋介石虽想独裁,但既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建立共和为志业,必须维持基本的民主风度,政治上也难以完全掌控专断。
1949的历史无从逆转,国际政治格局历经困难,
两岸也在分治66年后再度出现领袖聚首的画面。
俱往矣。对东亚几个经济体来说,崛起与发迹都与中国的命运相关联,而这一关联则与中国两个军政领袖的想法密不可分。那一场内战,不仅打散一个国家民族和平崛起的希望,更打乱了太平洋两岸多少亿人的命运,多少家庭的幸福,多少个国家的国运。
  我们常以经济论国家成败,固不无道理,但领袖用什么心态面对自己的民族,其实更足以影响国民。蒋毛二人都以舍我其谁的帝王意识缠斗,何曾愿意考虑同胞个人与家庭的死活?转眼65年,今日之人如果能体会到政治不能任由领袖独断,无论如何必须抛弃几千年的帝王意识,叫领袖作仆人,就是一大进步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別讓商鞅復活,拜託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該有的信念--浅析德國思想家韋伯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