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的故事

民主这项工程要打造的是多功能的厨房,可以烹煮不同菜肴满足不同口味与营养需求的人。掌柜的不能害怕脏乱,必须常常走进厨房聆听,关心厨房里传出什么故事。安顿好厨房的人心,政治人物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仿佛是在无意间,一碟蚝煎竟然成了今年选战的起点。蚝煎这种寻常小吃,骤然增添了一段故事,掀开老饕的话题和食欲。选举加入美食或者其他软性元素,其实可以在硝烟弥漫中多添几分趣味和生活气息,甚至间接帮助小贩增加收入,再随着媒体的传播,还可以让外国人对本国的风土民情饮食男女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好处不少。可惜蚝煎的镬气止于凤山,没能熏染其他本土料理,是我们的幽默感不够。
  世界上很多美食都有自己的故事或典故,从中国的东坡肉、日本的铜锣烧到法国的香槟,不胜枚举。而中国饮食典故大概是最多的,阅读饮食文章,最好看其实是背后的故事,这些无论真假、是流传久远还是今人瞎掰出来的,都能增加舌尖上滋味的层次,帮助唾液分泌。选举跟小吃一样繁多的台湾,在这方面就经验丰富。
  餐饮菜肴有故事会特别引人入胜,就算原本没有,或者典故不精彩,如果能机缘巧合附会上这样那样的一段,足可以增值成为佳话乃至传奇。
  菜肴的故事需要人去诉说甚至创造,人的故事何尝不是。
  政治所经营的就是人的故事,全世界新闻媒体每天都在经营千千万万人的故事,这不但是经营者的业务、工作,其实也是为了满足千千万万人的心灵需要。尽管文化的保守与开放不一,但人其实都希望被看见、被了解,很多人到了晚年就要写回忆录,或者在年轻时候要写书,乃至如今时刻向全世界汇报个人生活点滴,大概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近两年来,本地出了不少书籍都跟作者自己的生命经历有关。这些作品的诞生,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连新加坡这样匮乏于书写的社会,也有越来越多因被看见与被了解的需要而产生的作品。这些作者在诉说自己故事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更多理解社群的维度与厚度,成为集体记忆的一环。
  选举季节想到这些事情特别有意思。政治就是在经营人的故事,能把人群的故事安顿好、处理好,政治人物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但说易行难,一样米养百种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此所以政治之不易为。
  在很多国家,台面上的政治人物跟群众百姓一样有自己的故事,也在酝酿自己的故事,因此可以看到很多情况是政治人物过度专注于经营自己的故事,在掌权期间没有太留心来自民间一个个不同的故事。
  政治本来就需要大量的聆听,多过于讲,而聆听需要极大的耐心,没有耐心几乎肯定做不好政治工作,然而在很多国家都可以看到政治人物反过来把对民众宣讲自己的想法当作重点。
  政治当然需要双向沟通交流,但真实情况是很多新兴国家领袖对民主的概念依然体会不足,于是把沟通想象成传达多于听取,因为把政治视为极其复杂艰巨的工程,非寻常百姓所能宏观理解,于是听取成了姿态,却不与社会坦诚分享政治行为背后的理念与脉络,久而久之形成隔阂,百姓的故事因此永远流落江湖,成了不登大雅之堂的枝节,庙堂与江湖的落差就这样产生并扩大了。
  当代新兴国家几乎都是议会民主制度,但对民主概念的理解仍然纷纭。至今还有很多人对民主制度表示怀疑,认为不能解决这个那个问题,但他们又提不出更好的制度建设概念。
  如果打个比方,民主是一个工程项目,那么它其实不是为了建设金碧辉煌、可以屹立几千年欢迎访客的殿堂,甚至也不是构筑可以酝酿好梦、夜夜恒温宜人的卧房,竣工之后就永恒存在。
  它要打造的其实是一座多功能的厨房,这个厨房有各种设施和人手,可以烹煮不同菜肴满足不同口味与营养需求的食客和自己。厨房里每一道菜肴都有典故,吃饭的每一个人也都有故事,掌厨师傅、切菜阿嫂、杀猪屠夫、刮鱼鳞的、洗碗工、挑水生火的,个个都有故事,有人边说故事边嫌厨房热,有人杀鸡功夫不够搞得一地毛。
  在这厨房里,张口就能说出自己的故事,说出来都能被听到,人人有自己的本事,外头的客人或者里面的员工自己想吃什么稀奇古怪的菜肴,大家凑合想想就能做出来。
  厨房里有许多故事可听,堆积的食材、调味品散发各种乱七八糟的味道,凌乱湿滑的环境令人想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但该做事的人还是得进去。
  这就是民主政治的现实。掌柜的不能害怕脏乱,必须常常走进厨房聆听,关心厨房里传出什么故事,因为故事透露人心,安顿好厨房的人心,生意或者家业就可能兴旺,厨房没安顿好,生意也就做不成。那关系的是全店或全家的活路。
  中共的《环球时报》近日大声呐喊,争说中国才是世界最大民主国家,而不是印度,可见民主果然是道值得烹煮的好菜,连共产党的党报都想吃。但民主的厨师在很多地方都不是等待指派的,他得靠本事争取为人民烧菜做饭的机会。在这激烈的竞选过程中,候选人最高的人生境界应该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当然,无论胜败,谁也不必人头落地,身陷囹圄,那是民主菜的精华所在。(2015.8.30刊于联合早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別讓商鞅復活,拜託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該有的信念--浅析德國思想家韋伯政治理論

假如1949轉了彎